彭文生通胀或将见顶
彭文生:通胀或将见顶
彭文生:通胀或将见顶 更新时间:2011-1-22 9:30:57 2010年的宏观数据刚刚出炉,通胀话题最受关注。对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本轮通胀与以往一样主要源于需求拉动,随着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逐渐显现,距离见顶为期不远。他预计央行2011年上半年会加息两次,第一次在2月的可能性较大。
抗通胀成本温和
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抑制通胀,这将给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彭文生:我们认为本轮通胀与过去十年的两次通胀一样,主要是需求拉动,呈现周期性特征。而过去经验表明,我国控制通胀的成本相对温和。
2004年至2006年的通胀周期中,CPI从顶部到底部累计下降4.1个百分点,而期间产出缺口下降6个百分点,这相当于通胀每降低一个百分点,产出增速减少1.46个百分点。2008年至2009年通胀周期中,抗通胀的代价要小得多,期间CPI累计下降8.8个百分点,而产出缺口只下降1个百分点。从两个周期来看,通胀下降1个百分点,产出增速平均减少0.79个百分点,这一成本相比其他国家要小。
我国抗通胀成本温和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我国属于供给过剩型经济。我们将25岁至64岁的人口定义为生产者,其他人口为净消费者,二者数量之比大于120%,本质属于过剩型经济,印度、巴西和越南则属于短缺型经济。历史经验表明,生产者多于净消费者的国家,通胀相对较低。我国有望在高增长的同时避免持续高通胀。第二,本轮通胀主要是由需求驱动引起,所以抗通胀成本温和。如果主要是由劳动力减少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等供给冲击因素引起,政策紧缩加上负面供给冲击,将对经济增长拖累较多,控制通胀的成本也会相应变高。
提高通胀容忍度应慎重
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增速较快,政府可以调高对通胀的容忍程度,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彭文生: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水平确实远高于我国,但经济结构不同。在通胀已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提高对高通胀的容忍度,风险较大。
资源价格改革推升公用事业品价格上涨,可能导致通胀暂时上升,但这并不等同于政府最为关注的、总需求压力上升导致的通胀上扬。最大的不同是资源价格改革是价格水平的调整,不是持续性通胀压力的推手。从这个意义讲,政策可以容忍由此造成的CPI暂时上升。还有人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相对价格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工资,对此政府应该更为宽容。
这些观点只有在整体通胀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才合理。高通胀有其自身的代价,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尤其明显。如果整体通胀水平已经高企,强调提高政策容忍度将会增强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通胀的成本将超过相对价格调整所带来的收益。
提高政策容忍度还可能意味着货币条件对资产价格而言过于宽松,助长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风险,这是未来几年最主要的宏观风险。
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国合适的通胀率应是多高?
彭文生: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决策者并不希望看到通胀处于极低的水平,这意味着通缩的风险。一般而言,在经济结构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历史平均通胀水平可以作为参考,超出历史趋势就应该引起警惕。过去十年间,我国通胀率平均为1.8%,经济增速平均为10.3%。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我认为3%-4%的通胀率是合适的。
通胀见顶为期不远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看待2011年经济及政策走势?
彭文生:与食品CPI较为一致的商务部农产品价格指数在连续数周回落后,近期又开始反弹,可能部分反映春节的季节性需求上升及天气影响。今年1月-2月份通胀可能反弹至5.5%左右。但随着货币政策紧缩效果显现,通胀可能即将见顶。
统计2003年至2004年、2007年至2008年两次通胀上行周期发现,他们分别持续13个月和19个月,而本轮通胀上行周期已历时16个月。前述两轮周期的通胀都在M1增速触顶后5至6个月见到通胀顶点,本轮通胀中M1增速在2010年1月升至39%的高位后,11月已经大幅回落到22.1%。
宏观经济方面,预计今年经济增速为9.5%,通胀前高后低,平均4.5%。我们预计央行2011年上半年会加息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月份的可能性较大。人民币升值在控制输入型通胀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